色彩风格

赔偿谈不拢,这起轻伤案差点“小事化大”——襄城区检察院多元调解促刑事和解

【字号:    】        时间:2025-04-11      

  一次家庭纠纷让外甥与舅妈反目,冲突升级为轻伤害案件,赔偿谈不拢,矛盾难化解,双方一度剑拔弩张。襄城区检察院摒弃一诉了之的简单思维,坚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,综合运用司法调解、公开听证、司法救助等方式,成功促成刑事和解,修复受损亲情,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。 

家庭琐事酿冲突 

不批捕留出调解空间 

  202410月,外甥小李和舅妈王女士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,双方情绪激动,发生了肢体冲突,小李将王女士按倒在地致其两处肋骨骨折。经鉴定,王女士的伤情构成轻伤一级。事发后,小李虽支付了王女士医药费一万五千元,但双方对赔偿金额始终未能达成一致,王女士一气之下报了警。 

  案件移送至襄城区检察院后,承办检察官审查发现,两人本是亲属,平时关系不错,此次冲突是因一时冲动所致。小李本人也十分懊悔,表示愿意赔偿王女士相关损失,希望获得被害人谅解。 

  如果简单的一捕了之,不仅难以化解双方的矛盾,还可能让亲戚关系彻底破裂。考虑到小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,且愿意赔偿,检察机关依法对小李作出不批捕决定,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,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。 

赔偿金额成焦点 

背对背调解破僵局 

  首次调解时,双方各执一词:小李经济困难,表示愿意赔偿王女士2万元;王女士则认为自己受伤后还耽误了工作,坚持要求小李赔偿5万元。调解一度陷入僵局。 

  检察官见状,分别与双方进行沟通,得知王女士并非故意刁难,而是担心伤势会留下后遗症还需要治疗,所以希望多要点赔偿作为保障。而小李则表示,自己无父无母,仅靠打工维持生计,无固定收入,一次性拿出5万元确实有困难。 

  了解到双方的顾虑后,检察官决定采取背对背调解的方式,一方面,对王女士耐心释法说理,告知她后续如果出现后遗症,依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小李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。同时,针对王女士因伤致困的情况,将线索移送该院控告申诉部门启动司法救助程序,缓解其经济压力。另一方面,引导小李换位思考,理解王女士的伤痛和担忧,动员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给予合理赔偿。 

  经过检察官多次耐心调解,双方最终达成一致:小李筹措4万元赔偿款,王女士接受赔偿方案。在检察官的见证下,双方签订了刑事和解协议,小李当场支付了赔偿款,王女士出具了谅解书。 

公开听证消余怨 

不起诉决定护亲情 

  谁曾想,和解没多久,风波再起。在双方达成和解的第二天,小李外婆因不满赔偿金额,上门辱骂王女士,导致矛盾反复。 

  为彻底化解矛盾,解开心结,检察机关邀请双方当事人及家属、社区干部、人民监督员、听证员召开公开听证。针对本案基本案件事实、处理结果、当事人双方矛盾化解听取各方意见。 

  听证会上,双方真诚沟通,倾诉内心,最终小李诚恳道歉,王女士也表示谅解。听证员一致认为,案件源于家庭矛盾,和解更利于亲情修复。最终,检察机关综合考虑案件事实、情节以及小李的认罪认罚态度、双方的和解情况等因素,依法对小李作出不起诉决定。 

  谢谢检察官!谢谢你们耐心调解,让这个事有了圆满的结果,我以后一定冷静处事,不再冲动,维护好我们的亲戚关系。小李向检察官连连道谢。王女士也坦言:在这两个多月接触中,检察机关一直关心帮助我,对我的诉求都是认真听取、耐心解答,让我觉得特别暖心。 

  至此,一起因亲戚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,在检察官的调解下成功化解。 

  邻里纠纷、民间矛盾引发的轻伤害案件,关乎基层社会治理效能,如果处理不当,容易激化矛盾,影响社会和谐稳定。襄城区检察院在办理轻伤害案件时,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充分发挥检察职能,避免一捕了之”“一诉了之,依法用足用好认罪认罚从宽、刑事和解、司法救助和公开听证等多元调解机制,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,实现办案政治效果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